复工即失业的上海地产人

来源:地产壹线   2022-06-22 10:07:41

(图片来源:搞定素材)

封停两个月后,上海终于全面重启。

但许多地产人的心境,已经物是人非。

复工当天,熟悉的通勤路上,有人是怀揣着一切恢复正轨的企盼回到工位;

有人则是抱着沉重的纸箱,去迎接更漫长的停工。

1

被优化并没有很难过

行业的“毕业季”,其实早在这轮疫情爆发之前就已经启动。 哪怕城市停摆,这个进程也没有暂停。

如果说疫情改变了哪些原本的计划,那大概就是疫情拖延了复苏期,让本就不温和的裁员潮,变得更加凶残。

“3月之后,楼市调控政策开始由三四线城市向省会城市松动,公司本以为,市场会开始好转

但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疫情,以及各地零散疫情影响,可以说加剧了民营房企的绝望,许多企业的账面资金,已经撑不到好转那一天了,必须立即马上精简架构。

本可能停的停不下来,原本没有裁员的、相对稳健的房企,也无奈开始裁员。”

一向以稳健示人的、总部位于大虹桥的某TOP15房企,也在上周五传出了将裁员至少20%的消息,并获得了内部人士的确认。

于是,在过去两个多月的隔离期间,房企的HR们每天主要的工作,成了与部门主管确认调整名单、与员工在线沟通优化补偿事宜。

而员工心里也都明白,虽然结局残酷,但大家都有了心理准备,接到电话的时候,反应都很平静。

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员工认为,在还能领到补偿的时候离开,未尝不是件好事: “公司已经进行过三拨裁员,补偿金里的绩效工资部分系数一直在下调,早离开也意味着能拿到更多的补偿。”

一位行业人坦言,两个月封控带来的影响,远大于事件本身。

“不少现有在建、在销项目,受疫情影响,都出现了工地停工、供货暂停现象,对应的销售、交付也只能推迟,企业的资金继续沉淀,无法回笼。

再往短中期看,疫情对经济、对老百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,都会产生影响。需求端的信心不足,也会传导到销售端,进而影响企业组织架构。

基于还未看到行业的反弹点,留下的人未来的工作推进,也会比之前更困难。”

包括一些靠房企应付款生存的上下游相关产业,也在这些多重因素的纷扰下,启动了较成规模的裁员。

上海某上市物业公司,疫情期间收编10%。对地产而言,这个比例并不大,但对物业公司来说,已经算是“预期之外”的疫情催化牺牲品了。

2

主动走因为公司撤离上海

被优化之外,还有一批地产人,是被动主动辞别公司。

近期,有媒体和行业人多方透露,弘阳地产准备撤销上海总部,回到大本营江苏南京。

而祥生地产也将把上海的职能中心转移至浙江杭州,双总部合二为一。

据地产壹线打听到的新消息:弘阳的“回迁”将于7月完成,而祥生的部分员工,目前已经到了杭州,正在进行集中隔离。

这两家房企,都是在2019年时成立的上海总部,昭告自己将加速规模扩张的宏伟目标。

但搬不逢时,一年之后的疫情,两年之后的行业暴雷潮,把它们卷入其中。守着高额的上海写字楼租金,并不符合公司“节衣缩食”的现状。

和之前奥山、蓝光、三巽一样,它们也决定结束“沪漂”,打道回老家。

一些员工,妥协了这样的安排,毕竟“今年的地产行业属于至暗时刻,而且上海地产公司的坑位太少了,只能先跟着走再看机会”。

而另一些本地员工,并不愿意异地调动,只能和公司一别两宽。

有上海自媒体人透露,除了弘阳、祥生,起码还有两家房企已经明确有了去意,离开只是时间问题。

也有一些跟随外来房企“沪漂”的老员工们,虽然企业还在留守,但因为没得到原先聊好的待遇,加之经历这一波封城后不免产生心理情绪,在复工之后,也向上司们递交了辞职信,打算回老家谋生。

更多主动离职的,是一些刚毕业1-2年的管培生们:“行业看不到希望,趁着年轻早点转行。”

3

新人多考公老人多待业

走的决定,也许一瞬间就下好了。但走去哪里,这是一个更漫长的抉择。

行业猎头回忆了这段时间的求职需求,“人力资源、行政、财务这些通用岗的,基本都转行业了。工程、设计、成本、营销这些专业性强的,要么降薪降职去其他房企、设计院、渠道分销,要么待业”。

而这其中,待业的占比几乎过半。

“各行各业现在都是低谷期,互联网大厂在业务收缩,关停headcount,传统行业本身能够提供的岗位又非常少。

地产公司更不用说,许多部门都成了非必要部门,再叠加疫情拖累,不少从业近10年的老地产人们,离职2个月了都还没找到工作,这状况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”。

当然,也有少部分老地产人,尤其是在营销岗待过的老地产人,先前的财富积累已经到位,他们也不急于在这个节点降薪寻找下家,而是选择休息一阵等待行业反弹。

相比之下,年轻的管培生们,反而因为职业惯性少,转身容易。

有不少人本身就毕业于985、211的象牙塔,目前已经考公上岸,他们的心态也很释然:薪酬会比地产少了四成,但胜在稳定、不卷。

裁员、转行、考公…哪个才是地产人眼下的出路

欢迎文末留下看法